EN
2017
四月三日

香港中文大學饒宗頤訪問學人講座

cuhk%202017%20W.jpg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非常榮幸邀得著名甲骨文研究學者、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亞洲語言文化系榮休教授周鴻翔教授擔任2017年度饒宗頤訪問學人,並於4月3日、19及27日在校園主持三場講座。周鴻翔教授乃饒宗頤教授早年的學生及硏究助手,他將於講座上分享他與饒宗頤教授的相處點滴。三場講座將以普通話進行,歡迎公眾免費入場。 

周鴻翔教授在1952年高中畢業後,即成為饒宗頤教授的硏究助手及學生。周教授跟從饒教授學習及助研的主要項目是商代之甲骨文,由於饒教授的學問極為寬廣,潛移默化下,周教授對甲骨文以外之學問,亦頗有涉及,其研究領域包括中國考古學和古代文化,主要著作有《夏史夏文化研究書目》、《商殷帝王本紀》及《美國所藏甲骨錄》。周教授將於首場講座中分享他早年跟從饒教授學習及助研的經歷,以及二人相處的點滴。 

AN0168W.jpg

[圖片:2016年12月,周教授參與饒學聯匯成立晚宴,與饒宗頤教授合影]

周鴻翔教授於1965年6月至1966年6月期間,環球一周,從澳洲出發,經香港、台灣、日本、加拿大,再分別訪美國及及歐洲的十餘個城市,訪問各地重要之博物館、圖書館及收藏家,檢視所收藏之甲骨文,並將原物或墨拓、或攝影、或筆摹,並附詳細筆記及評註,創甲骨文研究史上之先例。周教授將在第二場演講中,介紹此行之學術收穫,以及論述商代甲骨文之原件、偽物及仿刻等問題,還會談及當時之航空公司、飛機、大巴等生活方面之有趣事項。 

在中國文化中,十進制、天干及地支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及中國文化之傳播,影響極為深廣。然而,對於當中的字的來源,卻眾説紛紜,莫衷一是。周鴻翔教授認為三者應該是由同一源流發展而來,此源流即早期少數甲骨學者所言的「手」或「手指」,亦即是「手語」,即英文的 Sign Language。周教授將在第三場講座中廣用甲骨文實例,加以論證。 

講座詳情如下 :

首場:從學饒門:模糊而清晰的記憶
日期:2017年4月3日(星期一)
時間:下午四時半至六時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行政樓地下祖堯堂 

%E5%BE%9E%E5%AD%B8%E9%A5%92%E9%96%80_%E5

第二場:環球訪龜:半個世紀的甲骨文研究
日期:2017年4月19日(星期三)
時間:下午二時半至四時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張祝珊師生康樂大樓頂樓文怡閣 

第三場:同歸於一:十進制和干支的起源論
日期:2017年4月27日(星期四)
時間:下午四時半至六時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東翼二樓活動室 

如有查詢,請致電3943-6546/電郵至ics@cuhk.edu.hk。 

中大饒宗頤訪問學人計劃簡介 

中大自1963年創校至今,一直致力於人文學科及社會科學的研究,以期弘揚中國文化,使之生生不息。饒公畢生治學弘道,對中外文化交流史有卓越貢獻,中大亦以傳承和弘揚中國文化為辦學使命。2013年,中大得到饒公及其家人的信任和支持,惠允大學於中國文化研究所設立「饒宗頤訪問學人計劃」,每年邀請一名在中國文化研究上有傑出表現的世界級學者到訪中大,於中國文化研究所從事學術研究、交流及教學等活動,以期促進中西方學術交流及互動,開拓學術的新視野,並啟發年青後學,傳承國學。歷屆中大饒宗頤訪問學人包括國際知名的瑞典籍漢學家馬悅然教授(Prof. Nils Göran David Malmqvist)、法國漢學家汪德邁教授(Prof. Léon Vandermeersch)及北京大學學者袁行霈教授。

宣傳小冊子:

SKMBT_C364e17040511250_0004.jpg

SKMBT_C364e17040511250_0005.jpg

SKMBT_C364e17040511250_0006.jpg

SKMBT_C364e17040511250_000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