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教育貢獻

一九三五年,饒宗頤先生在弱冠之年受詹安泰先生委託,代授國文課於韓山師範學校,旋即受聘為中山大學廣東通志館藝文纂修(一九三五至三七年),與温廷敬、冒鶴亭、冼玉清等著名學者共事。一九三九至四一年,先生應聘為中山大學研究員,時中山大學遷校雲南,先生赴聘途中因病滯留香港。一九四三至四五年,先生於廣西任無錫國學專科學校教授;一九四六年任廣東文理學院教授;一九四七至四八年任南華大學文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先生在一九五二至六八年任教於香港大學中文系,歷任講師、高級講師和教授等職,主講詩經、楚辭、漢魏六朝詩賦、文學批評和老莊等課題。一九六八至七三年,先生出任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首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期間先生曾兩度出外講學:一九七零至七一年為美國耶魯大學客座教授,一九七二至七三年為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教授。一九七三至七八年,先生返回香港出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一九七八至七九年,先生在法國高等研究院宗教部任客任教授一年,後往日本京都大學及人文科學研究所任教授五個月。一九八一至八八年,他在澳門東亞大學本科學院和研究院中國文史學部培養學生,其後又在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任教,另一方面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繼續研究。我們認為,饒宗頤先生任教長達七十年,作育英才甚多,堪稱為傳承中華文化的一代教育大家;加上他長期在港澳地區生活,對當地的文化教育發展事業影響深遠,這點尤其值得我們重視。

饒宗頤教授與香港大學中文系學生們攝於青山禪寺杯渡禪師遺跡。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

無錫國學專科學校全體教職員合照

抗日戰爭期間,無錫國學專科學校遷往廣西桂林。1943年,饒教授受聘為該校教授,任職至1945年抗戰結束後。照片載於1944年無錫國學專科學校畢業紀念冊,第二排正中為饒教授。

圖片由蘇州大學檔案館提供

圖片:無錫國專教職員合照(第二排右五為饒教授)

學術新天地

饒宗頤教授到香港大學任教後,學術視野更為廣闊,不但深入研究詞學、文選學、甲骨與古文字學、楚辭學、上古史地、目錄學及版本學等,成果甚豐;同時亦開始鑽研敦煌學、簡帛學、中外文化交流史等,成為很多研究課題的先行者。這段時期饒教授出版的專著共16本、各類文章約120餘篇,代表作有《敦煌本老子想爾注校箋》、《殷代貞卜人物通考》及《詞籍考》等。

圖片:1950年代:饒教授(右)、簡又文教授(中)、林仰山教授(左)攝於香港佛堂門摩崖石刻

時任香港大學校長賴廉士爵士賀信

1961年
賴廉士爵士(Sir Lindsay Ride, 1898-1977)撰信祝賀饒教授獲選為「儒林特賞」得獎人,並讚揚他對香港大學的貢獻。「儒林特賞」歷屆獲獎者有理雅各(James Legge, 1815-1897)、沙畹(Édouard Chavannes, 1865-1918)、馬伯樂(Henri Maspero, 1883-1945)等人。

饒宗頤基金藏

饒教授與香港大學中文學院趙令揚教授、羅忼烈教授 (1983年1月)

首屆香港中文大學饒宗頤訪問學人,邀請馬悅然教授主講。(2014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