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選堂書目附錄
 
 
類別
前頁
〈饒宗頤教授研究〉

出版:2018

編著:楊斌

出版社: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香港大學

上座傳經事已微——饒宗頤新加坡大學執教考

         饶宗颐先生1968年至1973年曾在新加坡大学任教。 此事因为材料缺失,目前有关饶宗颐的事迹、简历、传记、年谱、年表、研究等对此或失之简略,语焉不详;或文献不征,不乏纰漏;或辗转传抄,谬误衍生。笔者不揣寡陋,搜寻新加坡本地档案,梳理有关文献,相互比较甄别,并寻访新加坡耆老,问诸遗事,对先生星洲事迹作一大略考证,或校验,或补正,或查缺,或纠误,意在抛砖引玉。其中谬误,烦请方家指正。

        本文第一章“南征”先考证、讨论饶宗颐执教新加坡大学缘起、离开、时间起止、职衔等问题。第二章“著述订补”搜集罗列饶宗颐在新加坡时期编撰的著作以及参与的学术社团和活动,总括其学术研究,修补订正此前关于其著述的错漏之处;而后列举其甲骨和新马华文碑刻材料收集、整理和研究,指出这些研究是他后来提出三重证据法的基础、实践和应用;随之介绍饶宗颐古印度河谷文明的图形文字和甲骨文的比较研究、敦煌曲研究,指出饶宗颐是最早域外文明印章研究、也是比较文化视野下图形文字研究这一领域的开拓者;最后讨论新加坡对于饶宗颐学艺生涯之关系。第三章“南洋史地”则以“新加坡古事记”、“安阳王与雄王” 、“《太清金液神丹经》(卷下)与南海史地”以及“汶莱宋碑”等研究为例,着重介绍评述饶宗颐关于南洋史地的重大贡献。第四章“南洋学案:‘蒲罗中’论战”则专门介绍饶宗颐1970年和早期南下史地学者许云樵关于新加坡古地名蒲罗中问题的一场论战,并回溯到此前饶、许等学者关于《西洋番国志》钞本和关于“大伯公”的两场讨论,从而管窥1950-1970年代大中华文化场域的学者网络。第五章“交游”审视饶宗颐在新加坡和学者、书画家、收藏家等旧雨新知的交往,一一回溯他和韩槐准、赵尊岳、蔡梦香、刘均量、傅吾康、龚道运、林子瑄林子勤姐弟、陈之初等人的一些交游。 第六章“诗史:秋兴和杜韵”先综述饶宗颐在新加坡创作的诗词,而后以诗证史来探讨他在新加坡的生活、游历、唱和、辞别,以及他和潘受等人的惺惺相惜,最后以《秋兴和杜韵》八首来分析他在新加坡的心路历程。结语回顾饶宗颐和香港、新加坡(南洋)的缘分,将其置于冷战时期的华人世界的大框架内加以分析,并联系香港和新加坡在上两个百年的历史来讨论华人世界和南洋的变迁以及饶宗颐的个人际遇,希望有所启示。

        本文以饶宗颐的活动为经,以其研究、交游为纬,纵横交错,不仅纵向考释了饶宗颐的学艺人生中的一段模糊点,分析其学艺的源泉、 旨趣、承继、超越和创新,包括他参与的几场关于南洋史地的学案,而且横向或勾勒或细笔展现了冷战时代跨区域的大中华的学术网络、交流、和学者及艺术家的风采,同时也从侧面描绘了新加坡(南洋)当时的华人华侨华社的历史、生态和风情。藉此干枝花叶松风云影,以彰饶宗颐在学艺、学术、以及整个时代的地位和贡献于一二,或不致大谬。

 

 

第一章 南征

受聘

为何南下?

因何离去?

时间起止

职衔

是在新加坡学梵文吗?

新发现的两幅《白山图》

余音袅袅

 

 

第二章 著述订补

南征前的饶宗颐和《南洋学报》

南洋学会和新社

《新社学报》&《新社季刊》

著述订补

《欧美亚所见甲骨录存》 和《新马华文碑刻系年》:三重证据法

“谈印度河谷图形文字”

敦煌曲

新加坡重要么?

 

 

第三章 南洋史地

《新加坡古事记》

安阳王与雄王问题

“《太清金液神丹经》(卷下)与南海史地”

“论明史外国传记张琏之讹”

汶莱宋代华文墓碑研究

“苏门答腊岛北部发现汉钱古物记”

 

 

第四章 南洋学案:“蒲罗中”论战

缘起与始末

许云樵与蒲罗中

饶宗颐:蒲罗中问题商榷

许云樵:“蒲罗中问题的再商榷”

饶宗颐:“蒲罗中问题续论”

许云樵:“蒲罗中问题赘言”

逝去的蒲罗中

陈育崧和许云樵:从好友到断交

陈育崧:“建国至上学术至上—我对蒲罗中问题的看法”

许云樵:“詹詹小言谈学术”

一场多余的争论

《西洋番国志》钞本的讨论

许云樵:“大伯公二伯公与本头公”

许云樵:“再谈大伯公研究”

卫聚贤的二伯公考和陈育崧的Tokong 考

饶宗颐:“谈伯公”

 

第五章 交游

海南岛石器研究与韩槐准

词友赵尊岳

南海唱和

父执蔡梦香

虚白斋刘作筹

蔡梦香与刘作筹

固庵与虚白斋

弟子龚道运

汉学家傅吾康

林子瑄、林子勤姐弟

艺友陈之初

 

第六章 诗史:秋兴和杜韵

“落南无事”

南中风物

借田园居

登高、赏月

纪游

寄友

相望戴密微

潘受和饶宗颐:一对文化孤独者

辞别

心路:《秋兴和杜韵》

 

结语:天入西南异我乡

香港,香港!

南洋,南洋!

香港,香港!

跛脚的双城记

 

 

       笔者在研究饶宗颐先生南洋经历时,得到新加坡本地文史前辈如陈荣照、吴振强、杜南发、林利国和友朋如许齐雄、许振义等之指导帮助;在查询书画资料时,又得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博物馆的支持;又有不读群友鼓励,并题写书名,兼蒙澳门大学历史系2017级硕士班同学校对,特此致谢。本书写作和修订期间,经吴奇学兄介绍,有幸与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郑炜明先生多次交流,获益良多;本书出版,承蒙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资助,感激不尽。书中乖谬,自然是笔者一人之过错。

        本书草稿始作于2017年三月,原意作一长文,不料最终竟成一书。南来十一年又七月,临行前匆匆作此,追溯前贤遗踪,获其鸿爪一二,惜其不遇再三。小子亦有“理解之同情”兼“同情之理解”。诗云,他人有心,余忖度之,或是此谓。

        谨以此书献给在浙江、北京、厦门和新加坡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