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教授在本書中,審視與利用了海內外有關陶符、圖形文字的考古發現,說明文字起源的多元性及地區分佈的交互關係。此書自出版以來,引起國際學術界的高度注意,美國曾有大學為此書召開一研討會。此書已有上海重印本及日文譯本。
上篇
下篇
〈自序〉
本書主旨在結合考古學和民族學一些最新資料,從世界觀點出發,對漢未的成就作一總的考察、探索原始時代漢字的結構和各自演進的歷程以及它何以能延續數千年,維持圖形不變的緣由。
漢字已是中國文化的肌理骨幹,可以說是整個漢文化構成的因子,我人必需對漢文字有充分的理解然後方可探驪得珠地掌握到對漢文化深層結構的認識。
本書措出漢字未形成的前期,圖形繪飾之外,在陶文流行階段有大量的線形符號,其中與腓尼基字母相似的佔大多數,此種符號少數亦見於西亞早期的線形圖文,似反映當時閃族人使用字母嘗採擇彩陶上的若干符號,來代替借用楔形文的雛型字母。此一特殊現象,可為字母學展開新的課題——字母出自古陶文的一新的假說。
史前時代西亞、中亞,彼此之間諒有不斷的間接性來往。漢字演進到甲骨文,走上一形一音的規範化道路,與文字的思想架構互相配合,很快發展成為一獨特的書法藝術。
中國人與埃及似乎在周初已有接觸,異族字母的使用,匈奴(胡)在中國境內長期活動,其語言久為漢大所熟悉。但由於漢地本土語言方音的複雜,且習慣施行以文字控制語言的政策,而讓「語、文分離」使語言與文字越來越脫節,這無異等於用文字來控制語言。所謂「書同文」只求字形上的簡化和一致,沒有在字音與語言爭取聯繫,使文字和語言逐漸接近。對於字形愈加強其形貌的簡便與美化,使文字不隨語言而變化;字母完全記音,漢字只是部分記音,文字不作言語化,反而結合書畫藝術與文學上的形文、聲文的高度美化,造成漢字這一大樹,枝葉葰茂,風華獨絕,文字、文學、藝術(書法)三者的連鎖關係,構成漢文化最大特色引人入勝的魅力。
我們看歐洲的文藝復興,不同國族的人們以方音的緣故,各自發展自己的文字,造成一種雙語混雜的雜種語言,終於使拉丁文架空而死亡。文字語言化的後果,其害有如此者;漢字不走言語化道路,所以至今屹立於世界,成為一大奇跡。
饒宗頤
1996年12月
延伸閱讀:饒宗頤教授〈關於漢字起源的新問題〉講座